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
网站首页 > 心情文案 > 形容心怀天下的诗句103句精选

形容心怀天下的诗句103句精选

发布时间:2023-12-13 08:55:07

形容心怀天下的诗句

1、诗句中的“若谷”比喻心灵深处像谷一般广阔且包容,心胸坦荡,没有偏见和成见,可以毫无保留地亲近他人。

2、燕雀戏藩柴,安知鸿鹄游?

3、范仲淹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
4、这就是苏轼的生活态度,“一蓑烟雨”,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,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。这“一蓑烟雨”也象征人生的风雨、政治的风雨。而“任平生”,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,而始终那样的从容、镇定、达观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。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,一贬再贬,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。但是在精神上,他始终没有被打败,一直是心怀天下。

5、悟道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胸宽广地活着。——正冈子规

6、腹中天地宽,常有渡人船。——朱德

7、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;懦夫决不会宽容,这不是他的本性。——斯特恩

8、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
9、益重青青志,风霜恒不渝。

10、林则徐:苟利国家生死矣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

11、杜甫的《登高》中写道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”

12、慷慨丈夫志,可以耀锋芒。

13、关于心怀天下诗句:

14、男儿千年志,吾生未有涯。

15、心如大地者明,行如绳墨者彰。——刘向

16、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
17、这种心态与姿态可以延伸到人生的各个方面,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够认真对待、积极进取,心怀若谷,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能体现出内心的丰盈和充实。

18、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——唐·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。

19、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

20、杜甫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

21、非无江海志,潇洒送日月。

22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

23、词的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。“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”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:一边是料峭春风,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;一边是山头斜照,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。这既是写景,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。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矛盾吗?在寒冷中有温暖,在逆境中有希望,在忧患中有喜悦。当你对人生的这些矛盾有了了悟之后,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,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、一线希望。“山头斜照却相迎”,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,是一种通观,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,在灵魂上的升华。

24、这些诗篇中,都有着诗人心胸开阔、志向远大的情感表达,往往能够让人产生共鸣,也有一定的美学价值。

25、4.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写道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

26、心胸开阔: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,悲观失望。——富兰克林

27、读完整首词,人生的沉浮、情感的忧乐,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。

28、心怀若谷因为这句诗表达了一个人内心平静深邃,有大智慧的状态。

29、顾炎武: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

30、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

形容心怀天下的诗句

31、《登高》:唐代诗人杜甫的《登高》在“中峰何势楚风急,巫峡啸绝天雨晦。云根断续青峰高,不辨楚踪湘路迥。岩上但薜荔,草中含芳菲。”之后,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”等之前。

32、[宋]苏轼

33、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
34、陆游: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!

35、”其中“心恬意自闲”,形容人心态安静,不受外界因素干扰,能够专注思考,是一个文化人的高境界。

36、如果你不努力争取你想要的,那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它。

37、出口成章、谈吐不凡、出类拔萃、胸怀天下。

38、这句诗的意思是:

39、丈夫志不大,何以佐乾坤?

40、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道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

41、伟大的人物都走过了荒沙大漠,才登上光荣的高峰。

42、宁可清贫有志,不可浊富多忧。

43、《浣溪沙·粉蝶扇》:宋代诗人晏殊的《浣溪沙》一词中,“心怀天下”的词句在“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。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。”之后,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”等之前。

44、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,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,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、悠闲。对于这种生活,他进一步激励自己:“谁怕?”意思是说,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。

45、会当临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46、。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,不仅您充满不满。

47、控弦破左的,右发摧月支。

48、《白马篇》

49、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送梓州李使君》诗中,“心怀若谷深,结交如流水。

50、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,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。

51、“心怀天下”的诗是一种动情的文字,通常用来形容志向远大、抱负高远、行动坚定、心胸开阔、胸怀大志、有远大目标的人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典故与相关的诗篇。

52、陆游在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》中写道: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!”

53、虎瘦雄心在,人贫志气存。

54、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
55、一生中,总有那么一段时间,需要你自己走,自己扛。不要感觉害怕,不要感觉孤单,这只不过是成长的代价。

56、《赤壁赋》:南朝宋代诗人苏轼的《赤壁赋》以心怀天下的胸怀,把荷波罗奢的意境与铮铮铁骨的柔情融为一体,以无私的心态看待天下万物,把赤壁之战看作是兴风作浪的一种象征。

57、”诗句构思巧妙,寓意深刻,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和人际交往的态度。

58、这句诗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。

59、心怀若谷,妙笔生花。

60、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形容心怀天下的诗句

61、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——

62、立志以定其本,居正以持其志。

63、5.林则徐在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中写道:“苟利国家生死矣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

64、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,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,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。——雨果

65、三国·曹植

66、心怀若谷的精神,让我们始终保持善良、宽容和包容,与身边的人友好相处,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。

67、出自明代于谦的《咏煤炭》

68、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,你也可以发光。

69、少小去乡邑,扬声沙漠垂。

70、不患不能柔,惟患不能刚;惟刚斯不惧,惟刚始有为。——罗学瓒

71、这句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
72、《黄鹤楼》:唐代诗人崔颢的《黄鹤楼》中,“心怀天下”的词句在诗的最后一句“空余白雪皑皑,千山万山如火发!”之前。

73、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。

74、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

75、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

76、但愿苍生俱饱暖,不辞辛苦出山林。

77、借问谁家子?幽并游侠儿。

78、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

79、心怀若谷是一句优美的诗句。

80、杜甫的这句诗句成为后世吟咏心胸开阔,人际交往和睦的经典之作,也是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理念中的重要参照。

81、男儿出门志,不独为谋身。

82、尔无忿疾于顽。无求备于一夫。必有忍,其乃有济。有容,德乃大。——《尚书》

83、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
84、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,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。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去,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。

85、宿昔秉良弓,楛矢何参差!

86、关于心怀苍生的诗句或名言有:

87、有志肝胆壮;无私义凛然。

88、浩荡入溟阔,志泰心超然。

89、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90、。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程。毫无疑问,这条路上很可笑,但是关于它,即使它被擦伤和擦伤,它也必须前进。

形容心怀天下的诗句

91、骐骥筋力成,志在万里外。

92、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,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,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。

93、因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清静和敬畏之情,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才华,用妙笔生花来形容自己的文字,显示了自己对文学的自信和对艺术追求的不懈努力。

94、心恬意自闲,乘兴吟游行。

95、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;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。

96、有以下五句心怀天下的诗句  杜甫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  范仲淹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  陆游: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!  顾炎武: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  林则徐:苟利国家生死矣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  1、杜甫: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  这句诗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,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,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。  这句诗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原文为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呜呼,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  这首诗的译文为八月秋深,狂风怒号,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。茅草乱飞,渡过浣花溪,散落在对岸江边。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,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。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,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,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。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,只好回来,拄着拐杖,自己叹息。一会儿风停了,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,深秋天色灰蒙蒙的,渐渐黑下来。布被盖了多年,又冷又硬,象铁板似的。孩子睡相不好,把被里蹬跛了。一下屋顶漏雨,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。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。自从战乱以来,睡眠的时间很少,长夜漫漫,屋漏床湿,怎能挨到天亮。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,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,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,不为风雨中所动摇,安稳得象山一样?唉!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,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,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!  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、风雨交加的情景,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。末段忽生异境,以切身的体验,推己及人,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,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。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,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;而博大胸怀之表现,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。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,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,盖以流自肺腑,故能扣人心弦。  杜甫(公元712年-公元770年),字子美,汉族,祖籍襄阳,生于河南巩县。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杜甫创作了《春望》、《北征》、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等名作。759年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  2、范仲淹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  这句诗的意思是把国家,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,为祖国的前途、命运担忧分愁,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,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。  这句诗出自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,原文为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?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  这篇记的译文为唉!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,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,这是为什么呢?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;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;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。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,在野为民也担忧。既然这样,那么,什么时候才快乐呢?那一定要说“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,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”吧?唉!如果没有这种人,我同谁一道呢?  《岳阳楼记》全篇仅368字,却内容充实,情感丰富,将叙事、写景、议论、抒情自然结合起来,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,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;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,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。记楼,记事,更寄托自己的心志。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,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。如以“前人之述备矣”一语带过无数叙述,以“然则”一语引出“览物之情”,以“或异二者之为”展开议论话题,等等,千回百转,层层推进,叙事言情都入化境。而范仲淹借作记之机,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试图以自己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。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,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。  范仲淹(989年8月29日-1052年5月20日),字希文,汉族,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范仲淹幼年丧父,母亲改嫁长山朱氏,遂更名朱说。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,范仲淹苦读及第,授广德军司理参军,迎母归养,改回本名,后历任兴化县令、秘阁校理、陈州通判、苏州知州等职,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。康定元年(1040年),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,采取“屯田久守”方针,巩固西北边防。庆历三年(1043年),出任参知政事,上疏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提出十项改革措施。庆历五年(1045年),新政受挫,范仲淹被贬出京,历任邠州、邓州、杭州、青州知州。皇祐四年(1052年),改知颍州,范仲淹扶疾上任,行至徐州,与世长辞,享年六十四岁,谥号文正,世称范文正公。范仲淹政绩卓著,文学成就突出,他倡导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  3、陆游: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!  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,你们举行家祭,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!。  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《示儿》。原文为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  这首诗的译文为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。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。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,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,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。”  《示儿》这首诗用笔曲折,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,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,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。全诗有悲的成分,但基调是激昂的。诗的语言浑然天成,没有丝毫雕琢,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,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,更感人。  陆游(1125年—1210年),字务观,号放翁,汉族,越州山阴(今绍兴)人,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、爱国诗人。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,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。宋高宗时,参加礼部考试,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。宋孝宗即位后,赐进士出身,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、敕令所删定官、隆兴府通判等职,因坚持抗金,屡遭主和派排斥。乾道七年(1171年),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,投身军旅,任职于南郑幕府。次年,幕府解散,陆游奉诏入蜀,与范成大相知。宋光宗继位后,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,不久即因“嘲咏风月”罢官归居故里。嘉泰二年(1202年),宋宁宗诏陆游入京,主持编修孝宗、光宗《两朝实录》和《三朝史》,官至宝章阁待制。书成后,陆游长期蛰居山阴,嘉定二年(1210年)与世长辞,留绝笔《示儿》。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,其诗语言平易晓畅、章法整饬谨严,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,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。陆游亦有史才,他的《南唐书》,“简核有法”,史评色彩鲜明,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。  4、顾炎武: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  这句诗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、灭亡,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  这句诗出自顾炎武《日知录·正始》,原文为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辨?曰:“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;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是故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  这段诗的译文为“亡国”与“亡天下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“亡国”是指改朝换代,调个王帝,国号。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,统治者虐害人民,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,称之天下将灭亡。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夺利的人去谋划。但是“天下”的兴亡,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的责任。  《日知录·正始》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、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该书是一经年累月、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,是顾炎武“稽古有得,随时札记,久而类次成书”的著作。以明道、救世为宗旨,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、政治思想,遍布经世、警世内涵。  顾炎武(1613.7.15-1682.2.15),汉族,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,本名绛,乳名藩汉,别名继坤、圭年,字忠清、宁人,亦自署蒋山佣;南都败后,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,改名炎武。因故居旁有亭林湖,学者尊为亭林先生。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、经学家、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,与黄宗羲、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“三大儒”。他一生辗转,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,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,被誉为清学“开山始祖”。顾炎武学问渊博,于国家典制、郡邑掌故、天文仪象、河漕、兵农及经史百家、音韵训诂之学,都有研究。晚年治经重考证,开清代朴学风气。其学以博学于文,行己有耻为主,合学与行、治学与经世为一。诗多伤时感事之作。其主要作品有《日知录》、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、《肇域志》、《音学五书》、《韵补正》、《古音表》、《诗本音》、《唐韵正》、《音论》、《金石文字记》、《亭林诗文集》等。  5、林则徐:苟利国家生死矣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  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,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,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。 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。原文为力微任重久神疲,再竭衰庸定不支。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?谪居正是君恩厚,养拙刚于戍卒宜。戏与山妻谈故事,试吟断送老头皮。  这首诗译文为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,早已感到精疲力尽。一再担当重任,以我衰老之躯,平庸之才,是定然不能支撑了。如果对国家有利,我将不顾生死。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、有福就上前迎受吗?我被流放伊犁,正是君恩高厚。我还是退隐不仕,当一名成卒适宜。我开着玩笑,同老妻谈起《东坡志林》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,说你不妨吟诵一下“这回断送老头皮”那首诗来为我送行。  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这首诗表现了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,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。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,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。诗作淳厚雍容、平和大度,颇合大臣之体。  林则徐(1785年8月30日-1850年11月22日),福建省侯官(今福州市区)人,字元抚,又字少穆、石麟,晚号俟村老人、俟村退叟、七十二峰退叟、瓶泉居士、栎社散人等,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和诗人,官至一品,曾任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,两次受命钦差大臣;因其主张严禁鸦片,在中国有“民族英雄”之誉。1839年,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,派人明察暗访,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,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。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,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,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。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,但对于西方的文化、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,主张学其优而用之。根据文献记载,他至少略通英、葡两种外语,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。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《海国图志》,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。

97、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
98、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,风雨交加的情景。作者以切身的体验,推己及人,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,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,体现了诗人心怀天下的远大理想。

99、这首词是苏轼一生心怀天下的真实写照,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,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。

100、出自唐代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
101、《左传》中的“临患不忘国,忠也。”

102、必能忍人所不能忍,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;凡人具大受之才者,必有大有其量。——王之铁

103、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,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。以此态度求学,则真理可明,以此态度作事,则功业可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