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
网站首页 > 心情文案 > 苏轼写庐山特点的诗句【49句文案】

苏轼写庐山特点的诗句【49句文案】

发布时间:2024-02-27 08:46:10

苏轼写庐山特点的诗句

1、红蕖纷欲落,白鸟时来下。

2、《过庐山下》乱云欲霾山,势与飘风南.群侪相应和,勇往事骖骠.可怜荟蔚中,时出紫翠岚.雁没失东岭,龙腾出西龛.一时供坐笑,百态变立谈.暴雨破坱圠,清飚扫浑涵.亭亭紫霄峰,窈窈白石庵.五老数松雪,双溪落天潭.虽云默祷应,已有移文惭.

3、虽云默祷应,已有移文惭。题西林寺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4、犹思隐居胜,乱石惊湍泻。

5、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6、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7、过圆通诗苏轼石耳峰头路接天,梵音堂下月临泉。

8、群侪相应和,勇往事骖骠。

9、1、《题西林寺壁》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10、雁没失东岭,龙腾出西龛。

11、此生初饮庐山水,他日徒参雪窦禅。

12、宋代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,《题西林壁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。这种诗风是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”。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:语浅意深,因物寓理,寄至味于淡泊。

13、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14、廓然归何处,陋矣安足戡。

15、——【北宋】苏轼《题西林壁》

16、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苏轼读书庐山中,作郡庐山下。

17、4、《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》读书庐山中,作郡庐山下。平湖浸山脚,云峰对虚榭。红蕖纷欲落,白鸟时来下。犹思隐居胜,乱石惊湍泻。

18、过庐山下苏轼乱云欲霾山,势与飘风南。

19、亭亭紫霄峰,窈窈白石庵。

20、五老数松雪,双溪落天潭。

21、3、《初入庐山》苏轼青山若无素,偃蹇不相亲。要识庐山面,他年是故人。自昔怀清赏,神游杳霭间。如今不是梦,真个是庐山。芒鞋青竹杖,自挂百钱游。可怪深山里,无人识故侯。

22、苏轼写庐山的诗有《题西林寺壁》《出入庐山》《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》《过庐山下》《过圆通诗》《登庐山》《送芝上人游庐山》《送蹇道士归庐山》《和庐山上人竹轩》和《和庐山上人竹轩》。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诗是《题西林寺壁》。它也有禅意深在其中,看的角度不一样,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也不一样。

23、自昔怀清赏,神游杳霭间。

24、横看成岭侧成峰,

25、宋代大文豪苏轼诗文俱佳,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,《水调歌头》、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千百年来为人传唱,但是,如果你只以为他只是词写得好,那就错了,他的诗也有佳作。

26、苏轼描写庐山的诗有《题西林壁》,全诗如下:

27、暴雨破坱圠,清飚扫浑涵。

28、如今不是梦,真个是庐山。

29、《题西林寺壁》

30、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路过江西九江,游览了庐山。瑰丽的山水激发了诗人的逸兴壮思,写下多首庐山记游诗,《题西林壁》为其中一首。

苏轼写庐山特点的诗句

31、《题西林寺壁》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32、一时供坐笑,百态变立谈。

33、苏轼写庐山总共有七首古诗,它们分别是:

34、5、《过庐山下》乱云欲霾山,势与飘风南.群侪相应和,勇往事骖骠.可怜荟蔚中,时出紫翠岚.雁没失东岭,龙腾出西龛.一时供坐笑,百态变立谈.暴雨破坱圠,清飚扫浑涵.亭亭紫霄峰,窈窈白石庵.五老数松雪,双溪落天潭.虽云默祷应,已有移文惭.

35、平湖浸山脚,云峰对虚榭。

36、何人更识嵇中散,野鹤昂藏未见仙。

37、可怜荟蔚中,时出紫翠岚。

38、《初入庐山》苏轼青山若无素,偃蹇不相亲。要识庐山面,他年是故人。自昔怀清赏,神游杳霭间。如今不是梦,真个是庐山。芒鞋青竹杖,自挂百钱游。可怪深山里,无人识故侯。

39、题西林壁宋·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40、芒鞋青竹杖,自挂百钱游。

41、不识庐山真面目,

42、袖里宝书犹未出,梦中飞盖已先传。

43、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

44、可怪深山里,无人识故侯。

45、2、《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》读书庐山中,作郡庐山下。平湖浸山脚,云峰对虚榭。红蕖纷欲落,白鸟时来下。犹思隐居胜,乱石惊湍泻。

46、初入庐山苏轼青山若无素,偃蹇不相亲。要识庐山面,他年是故人。

47、《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》读书庐山中,作郡庐山下。平湖浸山脚,云峰对虚榭。红蕖纷欲落,白鸟时来下。犹思隐居胜,乱石惊湍泻。

48、《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》

49、这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。诗人不是抽象地议论,而是紧扣游山谈体会,深入浅出地阐释哲理。开头两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实写游山所见。庐山是座纵横交错、连绵起伏的大山。大小山峰千姿百态、重峦叠嶂,游人身处山中所观赏到的景色会因自身所处之地不同而千变万化。后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是即景说理,谈游山体会。之所以不能辨识出庐山的真面目,只因为身处庐山的峰峦之中,视野被连绵起伏的山岭阻隔,所见之景必然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已。